如何认识当前石油形势?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动态详情
如何认识当前石油形势?

(一)如今油价踩上油门,方向盘由谁掌控?

油价会像1997年和2008年般“V”形反转,还是如1986年般低位震荡15年后缓慢回升?低油价是昙花一现还是日后常态?透过市场的蝴蝶效应探究发现油价的“摩尔斯密码”,究竟谁牵动了油价之手?

供应源“老中东”与“新中东”隔空较量,市场地位此消彼长;“需求中东”经济增速放缓,石油需求应声而落。石油供需格局深刻变革,推动国际石油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分析油价未来走势,先要回归石油的商品属性,供需关系是轴心,油价不可避免地取决于世界石油的需求和供给状况。

与历次油价震荡对比,这次油价的“跌跌不休”更类似于1985年至1986年的油价暴跌,均是前10年高油价引发市场供需格局变迁,从而将油价推向暴跌。

从供给侧来看,石油供应多元化。长久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作为全球第一大产油组织,原油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拥有全球最大石油储量和剩余生产能力的沙特阿拉伯,一直扮演着全球石油供应“机动国”角色。

但随着近两年“页岩气革命”爆发,美国2014年原油日产量达到30年以来最高水平。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未来5年,全球新增原油供应的三分之一将来自美国,这意味着美国将从原油主要进口国变成净出口国,到2020年和2025年美国甚至具备担当“机动国”的能力。

美国的异军突起打破了世界能源市场平衡。OPEC政策从“限产保价”到“弃价保市场”使新老油气供应体的博弈进一步升级。

此外,俄罗斯、中亚里海、巴西、东非等油气供应中心也是不可小觑的力量。专家预测,未来若是极地和深海勘探开发取得突破,这些地区也将成为左右世界供需格局的重要力量。

从需求侧来看,全球各大经济体先后进入“弱增长”阶段,石油需求日渐疲软。2010年到2015年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幅度已经从3.4%跌落到0.7%左右,石油供应增速远超过石油消费增速。

国际能源署、美国能源信息署、OPEC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连续下调明年石油需求增长及经济增长预估。国际炒家重点关注的中国以及部分亚洲地区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等数据下降。

这些进一步反映了能源需求前景的一片萧条。“老中东”地位下降,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油气供应源“新中东”地位上升,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需求中东”疲软。“中东以外”,即俄罗斯、中亚里海、巴西、东非等多油气供应中心成为低油价冲击区。“四个中东”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形成新的平衡前,长期持续的油价震荡并不奇怪。

过剩的供应还带动全球石油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型。据估算,这轮油价下降将有大约1.2万亿美元至1.3万亿美元收益会从产油国过渡到进口国。届时,国际能源的兵家必争之地也将从“老中东”向“消费中东”转移。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转型需求下滑也是这次低油价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显示,油价趋势和中国经济的增速一直以来拟合度非常强。这次油价走低加剧了传统产油国和新兴体的博弈,我国手里的石油需求牌将成为影响油价未来走势的重要因素,但如何抓住机遇期,增加我国国际油价话语权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新的石油技术集群正在形成,石油产业加快从“资源为王”向“技术为王”过渡,越来越多“沉睡”资源被唤醒,油气发现开发成本不断下探,产量增长后劲足,影响世界供需格局的“技术因素”将不断增强

在这轮影响世界供需格局变革诸多不确定因素中,石油行业技术革命是其中最确定的一个,也将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

回顾近几十年世界石油技术发展历史,油气供需格局与技术创新之间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当世界能源市场供小于求、油价高位徘徊时,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蓬勃发展。当新技术不断涌现,市场供应端资源基础加强,油气生产成本降低时,市场供需格局又会随之变化。

与上世纪70年代海洋勘探开发技术发展,北海油田大规模开发导致油价大幅下挫类似。这次国际供需格局的变革源于页岩油气开发成套技术的问世和推广。

作为“页岩气革命”最大受益者,美国2014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石油总产量也攀升至世界第三位。大量美国油气产量涌入国际市场,打破市场供需平衡,引发油价连连下跌。“让市场自我调节。”OPEC秘书长阿卜杜拉·巴德里实际是在测试美国的非常规生产底线及美国油气产业和政府的反应。

出乎意料的是,美国依靠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和灵活高效的发展和运行机制成功“接招”。在全球层面公司成本下降幅度达10%左右时,美国中小公司成本下降幅度已达37%,将油价之争拉成“持久战”。

总结历次低油价,石油开采新技术集群的形成正深层次影响着世界供需格局,世界油气市场也正从“资源为王”向“技术为王”过渡。“凡是能够驾驭市场,抵御风险,抓住机遇,借势发展的大、小石油公司,都是有独到的技术,有自己的诀窍,他们总是超前研发新技术,技高一筹用新技术化解新风险。”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曾兴球说。

这次美国中小公司灵活应对低油价经验也给我们启示:石油企业只有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在传统常规技术集群中,巩固优势地位,完成追赶;在非常规技术集群中急速追赶,才能真正拥有抵御市场震荡风险的“金钟罩”“铁布衫”。

能源效率和全球能源总体需求“一升一降”;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之势“一弱一强”,石油地位减弱,能源消费结构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

新世纪前十年,高油价不仅刺激了原油的生产与开发,还带来了能源效率的提高和不同能源之间替代的可能性,化石能源与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之间谁有低成本优势,谁就胜出,获得发展机会。

一方面,能源效率的提高降低了全球能源的总体需求。数据显示,美国2014GDP增长2.4%,一次能源消费负增长3%6%;发展中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单位产值能源消费量也比上年降低。

经济正向增长,能源消费却反向下降原因之一就是能源效率的提升。国际能源署和世界银行数据显示,过去25年,全球经济单位美元能源消耗从10.2兆焦降至7.9兆焦,相当于节省了世界20%的能源需求。这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能源市场的供大于求。

放眼未来,提高能源效率作为成本最低的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措施将进一步得到重视。这也就意味着,全球同等经济增速下,能源需求的盘子将进一步缩小,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清洁能源降低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并对原有能源消费结构发起挑战。

回顾过去200年国际能源发展历史,能源从高碳到低碳转型,向高效、清洁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之前10年高油价时代,各国政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仅2011年全球对各种可再生能源补贴就达到880亿美元,2035年将增至近2400亿美元。

这些鼓励政策和能源补贴大力推动了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发展,生产技术成本降低,市场份额增加。在美国,过去5年可再生能源的年均销售额上升了49%,而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销售额仅上升9.4个百分点。在欧盟,2009年低碳发展规划成为法律,明确规定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至20%……

分析全球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可发现,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已呈现结构性减少趋势,全球能源正经历着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过程。“这必然会引起传统产油国恐慌,当前传统产油国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价格战抑制清洁能源发展,捍卫原有市场份额。”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主任工程师陈蕊说。

高油价促使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清洁能源开发技术以及研究,替代速度会相应加快,油价走低不失为化石能源一种自我救赎。

短期来看,便利性、价格和能源使用效率仍是市场选择能源的先决条件。油价走低的确暂时“浇缓”清洁能源发展态势。但长远来看,“高效率、低成本、节能、减排”才是能源产品未来发展方向,清洁能源更符合未来能源的需求特征。

当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步入变革期。我国要特别考虑“一域”与“全局”“一时”与“长远”的关系,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跟上世界正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步伐。

地缘政治成为油价走低重要因素

1月4日,沙特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WTI油价跳涨约3%,布伦特原油也上涨超2%1年多来,这些国际地缘政治事件虽挑动着油价脆弱的神经,却无一能撼动油市走低的大局。

有专家提到,地缘政治影响权重日益弱化是当今低油价的特点之一。全球供需宽松的情况下,突发事件对于油价影响没有可持续性。

但在曾兴球看来,中东政局动荡、乌克兰危机、“伊斯兰国”恐怖活动等对国际油气供应市场格局变化已经产生较大影响。亚洲供销两旺,却没有形成统一市场也因为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当今地缘政治对油价的影响仍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作为特殊商品,石油的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同样是拨动油价的重要因素。其中,政治属性影响因素包括地缘政治格局、通道安全、国内政治稳定、恐怖袭击等。金融属性具体则有美元、风险基金炒作等。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这次低油价,地缘政治因素只造成了油价短期波动,与之相比,石油的金融控制因素影响权重更大。当前国际油价之所以跌破成本底线,诱因中就有金融因素和人为因素。

从美元层面来看,页岩油气产业成为美国重要经济增长点,美国经济形势向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被不断收紧,美元进入升值期。据统计,整个油价下跌中,美元升值20%,贡献率达到40%

从投机层面看,这次低油价背后可见投机者活跃的身影,金融机构和投机者连续十几周的迅速抛仓,在油价走低趋势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前,每年全球原油期货65%以上的交易出自投机,期货价格在国际石油定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投机可以创造趋势,投机同样可以追随趋势。在陈蕊看来,“这次低油价投机就是趋势的跟随者,顺势而为做空石油,在波动的区间获利。”

虽然世界金融市场日渐繁荣,兼备实货和市场优势的我国石油金融市场却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原油和石油石化期货市场及其衍生金融工具仍是块“处女地”。

这值得国内石油行业反思,作为国际能源市场的“玩家”,中国不能只是被动地跟踪和观察,只有尽快启动石油期货市场,完善石油金融市场,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油价话语权。

表象是外,本质在内。油价有低就有高,市场有冷就有暖,石油企业只有跳脱出来,研究油价波动的背后原因方能冷静应对,研究对策,化危为机,提升实力,迎接未来市场各种挑战。

(二)低油价如何影响世界石油格局变迁?给石油石化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如何认识低油价下的发展形势?

低油价加速石油供应新旧力量博弈,石油供需转向多元化、区域化、板块化;低油价提振了传统能源竞争优势,能源替代发展势头受挫,甚至出现了“逆替代”现象;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挑战和机遇共存

2035BP能源展望》指出,从历史上看,整个大局一直是东方产油、西方消费。但在今天低油价下,这种供需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从供给侧看,随着116日对伊朗的制裁正式解禁,国际石油市场又将新增每天50万桶的供给能力。凭借页岩油气迅猛崛起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产油国,让业界有了石油生产重心“西移”之说。

从需求侧看,全球油气消费量增长已由欧美转移到亚洲地区,中、印、日、 韩等能源消费大国, 以及非OEDC国正成为消费增长的主力。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曾兴球认为,围绕北美、欧洲、亚太三大需求极,市场格局大致已经形成三大“供应—需求”区域,随着生产中心与消费增长重心的变化,国际油气供需关系朝区域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

2015年岁末,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口国沙特再次宣布下调销往美国和亚洲的石油价格,相比地区基准价低了1.4美元,降价幅度超出市场预期。低油价的背后,透出石油供应新旧力量的博弈。

管理原油市场本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创立宗旨,如今,它似乎越来越难以继续完成这一使命。2015124日,原计划4个小时的会议开了近7个小时,最终结果是OPEC决定油泵不停,产量不减。这与1997年至1999年的历史颇为相似,当时OPEC同样是不减产,致使原油很快跌破了每桶10美元大关。

如果把传统石油供应源的中东称作“老中东”,那么新近崛起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油气供应源堪称“新中东”,而俄罗斯、中亚里海、巴西、东非等多油气供应中心好比新老“中东以外”的又一个中东。 在亚洲,中国、印度等国石油进口持续增长,可视为“需求中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小杰用“四个中东”形象地指出,随着世界石油供需格局向着多元化和板块化转移,“新中东”地位在上升,“老中东”地位受到挑战。

从世界能源结构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由最初的煤炭代替柴薪能源开始,到后来石油登上世界经济舞台,再到现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世界能源消费正朝着高效、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有专家指出,此轮油价下跌或将成为世界能源变革的重要转折点。

市场对能源的需求向来存在实际性和功利性,便利使用、价格因素和能源使用效率都是市场选择能源的主要条件。低油价让石油重新具有市场的经济竞争力。很多产业开始放弃天然气,重回石油。相关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15年上半年,我国LNG重型卡车销售量较上年同期减少33%

此外,长期过低油价也容易助长能源消费中的非理性行为。2014年,我国乘用车销量比上年增长9.9%,而其中高油耗的SUV销量增长高达36.4%。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指出,是持续低油价给市场带来严重误导,从而导致消费者形成更大的不合理消费。 在高油价时期,风能、光伏等新能源曾经风光无限,如今随着油价大跌已是风头不再。高油价刺激了可替代能源的发展。风水轮流转,油价的跳水,暂缓了非传统能源的强劲发展势头。

在价格杠杆的撬动下,高碳能源挤占低碳能源市场,能源专家称此为“逆替代”。专家们建议,低油价时,应该采取措施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基本稳定,从而有利于抑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作为商品,价格受市场影响而波动,是正常现象。可是,没有哪一种商品能像石油这样,短短十年间可以在一位数与三位数之间跌宕。一夜为金,一夜成土,油价下降几家欢乐几家愁。

对于原油出口国,低油价带来的打击不言而喻。穆迪预测,低油价使俄罗斯经济陷入困境,将持续到2017年。在委内瑞拉,油价每降低1美元,就要损失7亿美元收入。但对印度、巴西、土耳其、南非等国家而言,低油价将降低通胀率,可减少当下的财政赤字。穆迪表示,低油价给予印度放宽货币政策的空间,帮助高度依赖进口石油的印度应对补贴、经常性财政赤字等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低油价下利弊共存。一方面,可直接降低石油进口成本和石油化工行业成本,并通过产业链传递,降低我国经济发展成本。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低油价对国内石油产业带来严重冲击,效益锐减,从而削弱石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发挥,进而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面对过山车般的油价,人们期盼着市场回归理性。而在油价潮起潮落间,石油行业的生产者更需要理性思考、沉着应对。

优胜劣汰法则主导油气市场加速洗牌,企业加快合纵连横

纵观石油百年风云,每一次油价暴涨暴跌,都将成为石油产业格局重塑的契机。此次低油价因其下降幅度之大、下降速度之快,正牵动着石油企业敏感的神经,以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加速行业洗牌。

我们看到,全球油企成本受到挤压,投资收窄、市场萎缩。BP、雪佛龙、道达尔等国际大石油公司调整战略,收缩战线,瘦身过冬。委内瑞拉石油公司、俄油、俄气等国家石油公司压力空前,有的甚至只能通过变卖资产或发高息债的方式来维持运营。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公司,沙特阿美公司传来要上市的消息,这无疑透露出对融资的需求。中国油企也不能独善其身,2015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利润与上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低油价激发成本意识,主导着当下油企的发展动向。为了控制成本,从BP公司、康菲石油等多家跨国石油公司,到全球最大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斯伦贝谢,国际石油巨头们纷纷进行裁员。112日,BP公司宣布,计划在全球裁员4000人以应对低油价。

压缩投资往往成为油企应对挑战最直接的办法。石油公司纷纷将发展战略从扩张调整为收缩,大幅压缩投资。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14年预计,2035年前,全球油气领域年投资平均至少需要1万亿美元,而2015年预计实际投入还不到年平均值的一半。

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也大幅收缩投资。从2014年油价下跌以来,相继削减了10%15%不等的资本支出,主要是搁置多个新开采项目。2015年,中石化资本支出比上年下降12%,中海油则降幅更大,超过26%。中石油比上年降幅10%

据预测,当原油价格低于60美元/桶,全球油气行业会有近1万亿美元的石油建设项目滞后,涉及日均产能700万桶至800万桶。首当其冲的是非常规油气、深水油气、东非液化天然气项目及北极项目的开发投资,而这些项目是未来全球油气增产的主要来源。

需要慎重的是,石油开发不同于别的行业,即便只是维持现有产量,也需要增加投资新建产能,以弥补因自然递减而下降的产量。曾兴球指出,过度收缩勘探开发投资,行业投入不足,新增产能建设受限制,无异于在为下一轮危机掩埋种子。还有专家提醒,一旦石油供需面发生反转,或者出现影响石油供输的突发事件,石油公司难以迅速恢复产能,国际油价可能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油市如海,油价高企如顺水赶潮,油价下降则水落石出,低油价暴露出企业发展隐藏的问题。从企业内部看,低油价犹如放大镜,某种程度上可清晰看出高油价时被掩盖的问题、瑕疵和矛盾。以前高油价时期,业绩骄人、发展喜人,容易使员工滋生自满情绪和松懈思想,管理经营粗放、成本持续高涨、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容易被雪藏。面对低油价,企业管理者要直面挑战,冷静思考,抓住机遇破解难题。

“做什么”,比“怎么做”往往更重要。现代企业发展,企业战略处于核心地位,战略谋划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制胜之道,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面对油价长期低位下行,如何秉持底线意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从最坏处着手,同时保持战略定力,往最好处努力,正确处理好长期与短期、未来与当下、内部与外部、自身与环境等一系列关系,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油价震荡下行,市场需求萎缩,油气资产也大幅缩水,客观上降低了国际油气收购合作的成本,业界“抄底”呼声高涨,然而真正实施并购的并不如预想的那么多。一方面,低油价下石油公司现金流紧张,从而导致无力并购。另一方面,以往在高油价时期的并购项目在低油价下面临考验,既有项目难以消化的情况下也无心开展更多并购。

国内情况更是如此。中国的石油企业1993年开始海外投资,现已具有较大规模。截至20156月,以三大石油公司为主力,拥有油气勘探开发项目168个,分布在51个国家,每天为国际石油市场增加600万桶供应能力。不可回避的是,这些海外投资项目大部分是在高油价时期并购的,低油价下有的项目出现经营困难。

这无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如果企业过多地关注短期利益和规模效应,出现跟风和“追热”投资现象,则将形成市场的“羊群效应”。专家提醒,中国油企应在投资新项目时更要注意防控风险,并准备不同的策略应对市场变化。

面对低油价大考,企业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主导未来发展命运。只有答好当前这份问卷,油企才能超越自我赢得未来。

低油价拖累相关服务产业,对工程技术、装备、建设、冶金、煤炭等产业发展造成冲击

低油价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犹如震波以石油公司为“震中”不断向外扩展。自去年以来,工程技术、装备、建设、冶金、煤炭等产业有明显震感。

国内外各大石油公司投资收缩,缩小了油气服务市场蛋糕,油服市场竞争加剧。

油价低位震荡以来,全球石油天然气及相关行业裁员总人数已超过25万人,其中油服公司占整体的79%。在国内,将近40%的石油钻机被闲置,很多民营钻井队新购买的钻机尚未拆封就原地封存。

以前高油价带来市场一片繁荣,全球油田服务业市场相对多元化,北美市场、亚洲市场和中东市场是主力,俄罗斯、中亚里海、巴西、东非等油气供应中心力量也不可小觑。低油价下,高成本油气供应区受到巨大冲击,大量油气项目被搁置,北美和中东成为仅存的“硕果”,自然成为国际油服公司的“兵家必争之地”。

从国内看,在高油价时期,上游油田相对较大的利润空间,降低了入场门槛,大大小小的队伍都可以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如今在低油价下,上游油田成本受到挤压,为严控成本而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一些缺乏竞争实力的小队伍日子不再轻松。

客观地讲,国内油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不同程度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问题,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站在市场角度看,这只是低油价下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更加凸显而已。有专家表示,低油价推动市场回归理性,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市场秩序和市场化经营规则的重塑与建立。

低油价检验市场实力,从竞争的结果来看,往往是谁有科技优势、谁有灵活应变的管理模式成为胜负的关键。以美国页岩气中小企业为例,在全球层面公司成本下降幅度大约在10%,美国中小公司成本下降幅度已达37%,正是其超前的技术储备和灵活的管理模式使其抵挡住低油价冲击。

低油价下,市场就是试金石。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管道局13天连续中标13个国际大单,凭借赖苏特终端改造EPC总承包项目实现了阿曼市场零的突破。宝石机械钻机在国际高端市场站住了脚跟,与阿联酋阿布扎比国家钻井公司(NDC)签下钻机订单达到39台,又成功拿到10套土库曼斯坦钻机合约。

事实证明,低油价并不意味一定会“低处不胜寒”。对于中国油服企业来说,温室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只有更早地参与到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才能对标国际先进油服企业,取长补短,增强企业竞争力。

我们也注意到,国际大油气服务公司已经开始抱团取暖。在油价低潮来袭前,哈里伯顿拟收购贝克休斯,从而扩充了技术优势,弥补了技术短板,业务将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营业收入规模成为世界油服老大。

更有意思的是,控制着全球上游资源的大型国家石油公司(NOC)和国际石油公司(IOC),正在改变与工程技术服务公司的合作模式,从以往的“低成本、快餐式”逐步转向“长期、总包式、一体化综合服务”,有的甚至改日费制为分红制。这为国内油服企业提供了借鉴。

独行者快,结伴者远。油服公司之间的并购、合作,乃至油服公司与石油公司的抱团取暖,正在推动行业格局的变迁。“工程技术和石油公司要先抱团取暖”,中国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钻井规划所所长汪海阁提到,“两者应进一步强化市场导向作用,关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和区域协同增效,更好发挥整体综合竞争优势。”

对于我国油服企业来说,近年来积极推行的钻井总包、钻井大包等新型合作方式都是很好的尝试,也为今后与石油公司综合一体化服务打下了基础。需要正视的是,与国际油服公司相比,我国油田服务企业的综合实力仍略显不足,工程技术、工程建设和装备制造等板块的联系仍不够紧密。如何让产业链条各环节优势互补、同频共振,在低油价考验下更需做答。

从短期看,低油价带来了挑战。从长远看,低油价是市场抛出的磨刀石。只有历经打磨,刀锋才会更锋利。

(三)全球油企如何共同面对低油价“大考”?

对国内石油企业来说,此轮低油价寒意更浓。19987月重组改制以来,除了2008年低油价突袭外,国内大型油企第一次集体和低油价打正面遭遇战。目前看还需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从2015年前三季度报表看,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利润创近年来最大降幅。

低油价考验着企业的内力和智慧。国内油企低油价“赶考”,迫切需要拨开眼前迷雾,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适应低油价,以发展的智慧谋略战胜低油价,奋力拥抱发展的春天。

1.以积极平和心态正确认识低油价

此轮油价震荡下行,颇具看点。一年半的时间里,油价一次次跌破各方权威预测。在押宝式解读中,油价底线从每桶90美元变成80美元、70美元、60美元、40美元……当前的30美元显然超出各方预想。

油价的“一意孤行”再次给我们启示,油价变化莫测,寄希望于油价逆转显然弄错了解决问题的发力方向。

高油价不一定盈利能力强,低油价不一定低效益。换个角度思考,低油价本身并不是不可破解的难题,甚至不是战胜不了的困难。

根据高盛研究,近年来油价不断升高,各油企自由现金流和投资回报率不升反降。2012年,欧美大型一体化石油公司现金流只有2005年的一半左右,投资回报率也呈下降态势

TOP